人民吃不起·健康隐患增 蔬果征SST得不偿失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7日讯)与其以后花钱养病救命,不如现在减税保住健康!
专家提醒,政府本月起扩大销售及服务税(SST)征收范围,将部分原本免税的食品与服务领域涵盖在内,此举恐将加剧低收入群体的营养负担,一旦食品成本上扬,首当其冲的将是原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
他们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直言,这是一种“(政府)眼前得利、(人民)长远吃亏”的政策代价。
政府可能短期内增加一些税收,但代价是更多人吃不起健康食品,导致营养不良与慢性疾病增加,最终必须花费更高的医疗成本来弥补,政府和国人都付出高昂的代价。
尽管SST并未全面征收所有食品项目,但运输、服务和营运成本的叠加效应,已使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日用品在内的价格节节攀升,加重全民生活负担。特别是一些日常常见的水果,如香蕉、黄梨、红毛丹等热带水果,以及葡萄、莓果、酪梨、荔枝、杨桃等进口水果,目前已被征收5%销售税。
这些水果并非奢侈消费,而是许多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抗氧化物及健康脂肪。随着价格上扬,不少家庭被迫放弃营养更高的进口水果,转向较便宜但营养价值较低的替代品,健康因此被“默默降级”。
为此,专家呼吁政府将关键营养进口水果纳入SST零税率项目,并设法提高本地种植能力,以实现营养公平与食物安全并重的目标。

林火莉:饮食影响国家未来竞争力
销售及服务税(SST)扩张征收范围,一些原本豁免的食品与服务项目被纳入征税,引发不少家庭主妇和基层民众的担忧。
华总妇女部主席拿督林火莉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强调,进口水果并不一定更营养,关键是吃得健康、吃得起;现实是许多家庭已面对生活压力,若税收再让基本食物变贵,最先牺牲的往往是营养。
她说,饮食问题不仅关乎温饱,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学习能力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吃不好,影响的是专注力与学习力;一个成年人营养不足,影响的是工作效率和生产力,这将直接削弱国家人力资本的素质。”
她指出,这些“隐形的代价”往往不被政策制定者重视,但所造成的影响却切实存在,表面上只是食品价格小幅上调,实际上却加重了家庭在饮食与健康上的无形负担。
营养均衡与吃得饱间妥协
林火莉指出,近来蔬菜和水果价格持续上涨,不只是进口水果如苹果、奇异果,本地水果如番石榴、木瓜等也因运输与税务成本上升,而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
她说,许多家庭在经济压力下,被迫在“营养均衡”与“吃得饱”之间妥协,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无奈的生活现实。
她强调,这不只是个别家庭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变成社会层级间的营养落差。吃得健康,代表生活有品质;吃不起营养,则可能付出健康代价; 很多家庭妈妈最担心的,是孩子长不高、专注力差,丈夫工作累却吃不好,甚至连自己身体出状况也无法好好照顾。
她呼吁政府关注家庭实际情况,确保基本营养不成为弱势群体的负担。
也是彭亨中华总商会署理会长的林火莉指出,这些看似是家务事,实则是国家人力资本的根基。
她也提醒,许多关键营养水果仍需仰赖进口,短时间内难以本地种植替代。若这些食品也被征税,一旦令吉贬值或国际通胀冲击,家庭支出只会更沉重,国家的粮食系统也可能因此更加脆弱。
“我们不是要求取消所有税,也不是逃避共同承担国家开支的责任。但我们希望政府在改革税制时,能更加精准和有温度。”
她建议,政府可考虑将关键营养食品,特别是一些进口水果,列为SST零税率项目,保障家庭基本的营养权利,同时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若因税收政策导致人民营养不良、慢性病增加,将来政府可能要花更多钱治疗、更多病床来承载这些代价。今天少收一个税洞,若换来更多人健康成长、更高生产力,这才是划算的投资。

林福炎:多重因素叠加致水果涨价
北方大学经济、金融与银行学院教授林福炎指出,政府目前通过援助金等方式,试图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这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执行层面,仍须考量营养政策的连贯性。
“鼓励健康生活是国家的公共政策目标之一,政府愿意提供体检扣税,是因为健康投资能带来长期回报。但现在却对水果加税,这在逻辑上出现矛盾。”
他指出,这一波水果价格上涨,并非单一税制导致,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电费上涨、冷藏成本提高、进口汇率波动、国际局势不稳等,最终造成价格“压垮式”上扬。
“商家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往往会等到忍无可忍时,才进行一次性大幅涨价,这就是“菜单成本”效应。消费者看到的,是突然暴涨的价格,但背后其实是成本压力长期累积。”
至于粮食体系是否因水果加税而受冲击,林福炎认为影响有限。
他说,我国主食是白米,自给率已达七至八成,水果在粮食安全中的占比较小。但本地水果供应原本就不足,政府应趁机推动本地水果种植,强化自给能力。
林福炎呼吁政府重新检视SST扩征策略,尤其是在涉及“正外部性商品”时,如水果、保健食品等,应以鼓励方式处理,例如列入免税清单或提供补贴,而不是加重消费成本。
“如果我们真的想建设一个健康、具生产力的社会,就必须从最基础的营养做起。”
本地水果供应量不足
他指出,本地水果虽然免税,但供应量并不足以满足全国需求,因此我国仍需依赖进口水果来补足营养摄取。然而,在SST扩征后,原本每公斤5至6令吉的水果,如今可能暴涨至10多令吉,令中低收入家庭面临更大负担。
“水果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从经济学角度看,具有高度“正外部性”,也就是说,它对消费者以外的人群也带来正面效益,例如提升健康、减轻公共医疗负担。因此,政府应当鼓励而非征税。”
他指出,加税虽然看似只增加了几块钱,但对收入紧张的家庭而言,却可能造成“营养取舍”的局面。
“比如原本一周一次吃蓝莓的家庭,现在改成一个月一次,甚至放弃购买,转而选购更便宜,但营养较低的水果。”
尽管目前我国尚不至于出现普遍营养不良的危机,但他提醒,若中长期忽略这个趋势,可能导致慢性病增加、国民生产力下降,最终反过来增加政府医疗支出。
“这就像一个人为省钱而吃不健康的食物,结果生病后医药费更高,得不偿失。”

江翠莲:本地水果营养胜一筹
营养师江翠莲受访时分享,其实每种水果都有它的营养价值,但如果整体来看,本地水果往往更胜一筹,即不只是新鲜、营养高、价格亲民,更贴近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喜好。
她说,本地水果无需长途运输或冷藏,采摘后很快就能送到市场与餐桌,因此新鲜度特别高。
“像维生素C、多酚类抗氧化物、还有活性酶等营养素,其实对储存时间特别敏感,时间一久就容易流失。
“所以,吃本地新鲜水果,通常能摄取到更多有益营养。”
“我国热带气候是天然的礼物,这让本地的水果不但香甜可口,在营养密度上也非常出色。
除了大家熟悉的榴梿、山竹、黄梨,像香蕉、木瓜、火龙果、菠萝蜜,也都富含维生素C、钾、镁和膳食纤维,有助提升免疫力、调理肠胃、甚至延缓老化。
她呼吁民众尽量选择“吃在地、吃当季”,不仅能吃得更新鲜、更安心,更是在支持本地果农与永续农业。
“其实,一颗刚从果园采下的新鲜水果,不只是营养丰富,更是一种土地的温度与心意。”

陈国勇:威胁食品供应链稳定性
马华中委兼消费人事务局主任陈国勇呼吁政府重新检讨当前税制,以抑制食品价格上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指出,目前的税制无形中制造了饮食不平等,加剧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
他担忧,若不加以调整,最终不仅增加医疗和社会成本,也将对国家的食品供应链稳定性带来威胁,因此,他建议政府应将关键营养食品如进口水果列为SST零税率项目,以减轻人民负担,并维持基本营养摄取。
“水果如苹果、橙、梨等,虽属进口品,但因本地无法种植,理应被视为日常必需品,而非奢侈消费品。”
他说,目前已有95%国人未达每日建议的蔬果摄取量,若继续对营养食品征税,将对公共健康、学习力、工作效率及未来人力资本素质造成深远影响,政府应对不健康食品而非营养食品征税,避免将维持健康的基本食品与如香烟等非健康品类相提并论。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数据显示,2023年首11个月,我国粮食进口额高达716亿令吉,反映出我国对外粮食高度依赖。他警告,若在新税制下持续依赖进口,国家恐将面临沉重财政压力甚至破产风险。因此,凡是扩大征税的措施,必须配套实施针对性补贴、现金援助与本地农业扶持政策,方可减轻对民众和国家的冲击。”

莉妮黛薇拉:健康可负担鸿沟扩大
泰莱大学社会科学与休闲管理学院旗下泰莱厨艺学院的高级讲师莎莉妮黛薇拉贞德兰博士在《太阳报》撰文说,不仅低收入群体感受深刻,中产家庭也正设法压缩食品开销,以数量取代质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三餐。
她说,这种现象显示出“健康可负担鸿沟”正在扩大,越来越多人“吃得饱却吃不好”。饮食不平等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影响人们购买的食品质量,而非仅仅是数量,进而加剧城乡与阶层之间的健康差距。
“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我国可能面临一连串负面效应,包括饮食相关疾病的增加,加重公共医疗系统的负担;学生营养不良情况上升,令学校膳食计划面临更大压力;同时,能负担均衡饮食者与无法负担者之间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
因此,她呼吁政府应将具营养价值的进口水果纳入SST零税率清单,保障全民对健康食品的可及权。
“此外,商家也应推动“全民健康水果”计划,提供轮流折扣与清楚标示的价格优惠,让大众更容易作出健康选择。营养不是奢侈,而是基本权利。唯有确保全民“吃得起、吃得好”,国家才能迈向更健康、更具韧性的未来发展。”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