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去美国化”说易行难 企业须自强拓多元出口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6日讯)专家指出,若大马对美国出口下滑10%,估计我国每年将损失高达200亿令吉,如今的美国市场真否大到不可替代?
他们指出,东盟不再是大马可安心依赖的“后花园”。如今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正在争相升级自身经济生态,吸引投资、推动数字转型,大马也需积极迎头赶上。
至于美国市场这块“大饼”,对于有志于拓展国际业务、迈向高附加值市场的企业来说,它仍是无法回避的战略出口地,“去美国化”其实说易行难。
商业领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尽管欧美经济未必如想象般强劲,但美国市场对于多数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依旧是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目标。
经济专家则提醒,本地企业必须强大,提高竞争力才能分享全球化红利。美国的保护主义倾向已对全球贸易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受促及早做好这方面准备,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强化本地经济与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以提高整体韧性。

刘振国:企业要规模化成长
欧美仍是战略出口地
马来西亚东盟商务协会会长刘振国指出,即使未来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进一步升级,企业若希望实现规模化成长,欧美市场依旧是关键布局方向。
他向《南洋商报》说,尽管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全球市场环境也愈发复杂,但对于有志于拓展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说,美国与欧洲仍是战略出口地。
“全球的金融与资本体系仍由西方主导。大量出口产品需符合欧美设定的标准与认证要求,才能顺利进入他们的市场。因此,许多企业即使选择在东南亚设厂,也往往是为了应对西方市场的合规门槛。这也说明了,西方在全球供应链与市场规则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难以被取代。”
刘振国举例,美国在全球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业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半导体、电子与电气产品等领域表现突出。
美仍是华订单来源
他说,许多中国制造商即使对美国市场有所顾虑,但在实际经营中,美国依然是他们主要的订单来源。
“随着贸易战升温,不少中资企业为规避美方关税限制,陆续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大马设厂,尤其在槟城一带逐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不仅吸引了大量中资,也带来了美资企业的关注与投资。”
刘振国提及,美式商业文化强调契约精神和专业操作,不依赖人际关系的模式,对于有意拓展国际市场的本地上市公司而言,更具吸引力和稳定性。
“从技术层面而言,美国依然掌握全球最先进的高科技产业链,尤其在半导体与芯片领域,占据全球约40%的出口市场份额。即使是天然气、原油等资源类产品,最终的买家往往也集中在美国等技术成熟、需求量大的经济体。”
难取代美“超级买家”
刘振国也说,冠病疫情期间本地四大手套企业股价暴涨,部分甚至上涨了20倍,就是受到美国庞大的医疗物资需求带动,订单激增、出口畅旺,也再度证明美国是本地企业难以取代的“超级买家”。
“尽管欧美经济未必如想象中强劲,但美国市场对于多数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依旧是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目标。不少企业选择透过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进行‘间接交易’,规避政治风险。”
刘振国坦言,许多厂商仍渴望打入美国市场,但苦于门槛高、信息不透明,反倒更倾向选择进入相对熟悉的中国市场。不过,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真正具有稳定、高附加值回报的市场,仍是欧美,特别是美国。
刘振国提到,许多出口商其实并未亲自使用过他们制造的商品,也不清楚哪种设计最符合消费者喜好,但只要产品通过“美国标准”认证,市场接受度自然随之提升。
速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
在农产品方面,刘振国指包括哈密瓜等高品质水果,最终大多出口至日本和美国,而非中国,因为中国市场本身已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不太依赖外来进口。这种高端市场策略,也反映出出口企业在面对不同消费结构时的精准布局。
他认为,大马中小企业应勇于走向国际市场,善用大马与美国、东盟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与自由贸易协定优势,加快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
“美国虽遥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与采取战略性计划。”
沙米鲁:高价值产品出口首选
美市场远胜区域组合
较早前,经济学家兼国油大学讲师沙米鲁在《商业时报》撰文提到,我国必须认清现实,即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进口国,拥有超过3.35兆美元的市场规模,远胜其他国家与区域组合。
无论从交易量、制度保障、物流网络或消费能力来看,美国都仍是高价值出口产品的首选市场,尤其对大马关键产业如半导体、医疗器械等至关重要。任何“可以轻松转向其他市场”的说法,都是无视商业逻辑的幻想。
东盟不再是“后花园”
他说,当我国内部仍在纠结“经济民族主义”时,其他国家已展开实际行动。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已与美国建立关税安排,积极确保自身在贸易体系中的地位。越南、新加坡、印尼等亚洲邻国也不断签署贸易协定、强化数字经济布局。
沙米鲁提到,东盟不再是大马可安心依赖的“后花园”。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正在争相升级自身经济生态,吸引投资、推动数字转型。
他强调,未来的区域出口市场将更重视数字化、环保与合规性,要求更高标准的劳工、环保与知识产权规范。无法符合标准的国家,将在清关与资本流动方面面临隐性壁垒,失去竞争优势。
他也说,大马应依据明确的贸易数据、企业需求与全球趋势,迅速采取战略部署。若对3.35兆美元的大市场视而不见,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负责任之举。
“贸易本质上就是国家战略,唯有积极参与谈判、争取市场准入与规则主导权,才能保障出口与就业。大马不能再被动等待,而必须坚定进入规则核心圈,确保国家利益不被边缘化。”

郑莉蓁:降低风险 增抗压力
多元化出口更稳健
马来西亚国际工商总会(MICCI)会长郑莉蓁指出,即使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难以由其他单一市场完全取代,但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维持多元化的出口仍是更稳健的策略,不仅能降低依赖风险,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抗压能力。
善用平台对接考察
除了美国,郑莉蓁指东盟成员国、中东、南亚及部分非洲新兴市场也具备中长期增长潜力,尤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逐步落实下,这些地区将为本地企业打开更多贸易通道。
她建议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时,应善用政府和商会的平台参与企业对接与海外考察,并了解当地法规、文化背景与消费习惯,同时可优先考虑以区域代理或合作伙伴形式切入市场,再逐步扩大业务规模。
“在全球贸易格局持续变化的趋势下,本地企业唯有灵活应变、加强跨界合作,并加快数字化与永续转型,方能稳固并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郑莉蓁提及,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庞大规模、制度健全、物流体系完善及有强劲消费力,长期以来在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对大马出口企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她说,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规则不断演进的当下,国际工商总会也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重要桥梁。该会能协助政府收集企业意见、传达行业实际需求,并在政策沟通、制度对接及国际推广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持。
郑莉蓁呼吁政府与该会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协助企业了解市场准入门槛、提供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政策计划、以及借助商协会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

陈棋雄:美企需靠海外配合
美市场影响没想像严重
中小企业界人士认为,美国市场虽大,但对我国的影响未必如外界想象般严重。
大马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棋雄博士指出,美国至今并未对大马主要电子与半导体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而我国在该领域深耕多年,产品成本与品质已有相当竞争力,不见得会比其他国家逊色。
他分享道,日前他与一位从事半导体业务的业者交流时,对方坦言面对一定的压力,但也无法把所有成本转嫁给供应商。
他说,也有些客户突然提出“必须采购3项产品”的新条件,让本地厂商颇感意外,甚至感觉像是“被强迫配合”。
陈棋雄指出,即使客户在美国设有生产基地,也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许多原材料仍需跨国运输,涉及的物流与成本并不低,因此美国企业还是需依赖海外合作伙伴的配合。
“如今他们要求我们改变来配合其变化,也说明他们本身也有局限。”
他认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仍在,但也认同开发替代市场的难度不小:“不过,再难也要开始做。我们必须花时间逐步开拓,尤其是东盟以外的市场。”
谈及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转型挑战时,陈棋雄指如今有些资源平台能为业者提供协助,例如名为“NikePort”的线上平台,专注环境、社会与监管(ESG)领域,开放给中小企业及上市公司使用,帮助企业对接合适的伙伴,推动绿色供应链与数字转型。
审视定位与发展方向
他强调,当前形势虽然带来压力,但也促使企业审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与突破契机。
陈棋雄提到,清真认证是我国重要优势之一,不只是宗教标签,更是一种代表品质、安全与信任的国际标准,成为本地中小企业拓展出口业务的加分项。
他建议政府继续加强对清真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帮助他们以清真认证作为切入点,走向国际市场。

阿扎尼占:美贸易趋保护主义
需多元化出口增韧性
Muamalat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莫哈末阿扎尼占博士指出,尽管美国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该国近年来在贸易政策上日益趋向保护主义,这对全球贸易带来一定影响。
他说,大马需加快步伐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发掘新的增长领域,增强经济韧性。
“全球趋势将持续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大马在应对外部变化之际,也应同步强化本国经济基础。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提升竞争力,才能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从全球化中获取实质收益。”
莫哈末阿扎尼占分析,美国近期把部分反向关税从25%下调至19%,显示该国在贸易方面仍持开放态度,并愿意通过谈判寻找共赢方案。
他说,这成果并非单方面让利,而是在谈判过程中,我国也提出了若干配合,包括在部分关税结构上的调整,同时在不触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敏感领域如汽车业的保护机制仍维持不变。
“在清真认证方面,我国也发挥了专业优势,提供相关技术与标准,以便促进美国牛肉出口到大马的流程更顺畅,并确保符合本地清真规范。”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