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迎合职场所需·缩小技能差距 政府出钱为商企育才
独家报道:宋秀英
(吉隆坡13日讯)业界要人才却懊恼于没资金培训?大马人才机构可出钱解决!
大马人才机构出钱出力,为国内各行业培训人才,致力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系统,解决各领域面对的人才短缺问题。
该机构所成立的未来人才技能理事会,由业界自行鉴定缺乏的人才、所需技能及职缺,过后由人才机构出资培训,目的为协助业界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技能需求,缩小技能差距。
大马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政府是效仿印度成立上述理事会,解决各业界人才不足的痛点。
她直言,我国“低就”的情况相当严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属意工作,进而从事与学历不符的短期工。
“通过未来人才技能理事会,它将尽可能减少新鲜人踏入社会后遇到的这些挑战,也可减少老板请‘菜鸟’时的不满意程度。”
业界受促提出反馈,一旦鉴定需培训的人才及其培训方式,就能由人才机构出资,为各行业逐步培训人才。

缩小学校与职场差距
大马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坦承,国内学术教育与业界确实存在差距,如今该机构的职责不是仅仅提供技能提升和再培训,也需弥合学校到职场之间的差距。
黄书琪说,一般业者最常投诉是学术教育与业界出现错配,大学生毕业踏入职场后,雇主仍需花一些时间培训新晋职员,相当耗费时间。
她希望未来人才技能理事会能协助业者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这理事会已初见成效,成功为半导体行业培训约500名员工。
这500名申请半导体工作者皆为中学及大学毕业生,惟欠缺一些职业技能,经过未来人才技能理事会介入培训后,他们如今在半导体领域就业,薪酬比同侪高出5%至15%,显示培训计划奏效。

推1:3实习培训计划
政府于今年2月推出1:3实习培训(Dasar Latihan Amali 1:3)政策试点计划,所有聘请外国专才的公司,必须根据政策,录取特定的实习生名额。
这试点计划将在今年杪结束,并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落实实习政策。
黄书琪说,在实习试点计划下,若企业在就业准证1(EP1)下聘请1名外国专才,公司就需在1年内提供3个实习岗位。在EP2下聘请1名外国专才,要提供2个实习岗位,EP3则是提供1个实习岗位。
“这是重要政策,当时业者出现了负面反应,但经过解释后,大部分企业可以接受。”
实习政策旨在通过为本地人才提供行业实践机会增强其实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为就业作好准备,同时也能吸引必要的外国专才。
该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供结构化、带薪和高质量的实习岗位,为青年人才提供宝贵的行业经验,提高他们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在此政策下,通过国家结构化工业培训计划(MySIP)参与的公司将享有双重扣税。
黄书琪提及,在中小企业实习安置匹配奖掖计划(LiKES)下,凡是录用实习生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政府将提供补贴金。
“它涵盖长达6个月的实习期,攻读文凭课程的实习生最低津贴为每月500令吉,其中大马人才机构将每月报销250令吉,至于攻读大学学位的实习生,最低津贴为每月600令吉,大马人才机构每月报销250令吉。”
她指通过实习培训政策,政府希望为更多巴生谷地区以外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目前大多数实习机会都在巴生谷或学校周边地区,对于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要找到实习机会着实不容易,毕竟还要考虑到膳宿和交通费,希望在实习培训政策下,为在籍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海外专才不回流也可贡献
研究发现,全球有3.6%人口不在出生地生活与就业,而大马的数据稍高,预计有186万名国民身居海外,占国家总人口约5.3%。
黄书琪分析,这主要是大马与新加坡毗邻,两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造成数以万计大马人旅居新加坡。
她指大马人才机构鼓励海外专才回流之际,也通过MyHeart平台优化其贡献。
“以往政府高官出国访问期间,与旅居外国的大马专才会面时,总会询问回国时间表。
“回国与否,这是很个人的选择,回来可能涉及另一半或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其想方设法拉人回国,倒不如鼓励他们扩大世界网络,必要时全面发挥我们的影响力。”
她认为,在海外的大马人才是我国借给世界的友好资产,而调查发现,90%旅居海外的国民是与大马同在,也愿意为国家略尽绵力,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不急着要他们返国服务,就算身在外国,也可以通过网络、提出构思为国家贡献。政府不曾中断人才回流计划,与此同时也欢迎尚未回国的专才,以各种方式回报祖国。”
通过MyHeart平台,人才机构串连全球大马人的力量,在必要关头随时发挥力量。
大马人才机构成立于2011年,在过去10年共有约1万1000名大马海外专才申请回流。

新科技冲击620职业
大马人才机构于2024年12月发布首份关于人工智能、绿色科技、数字科技对10个领域就业影响报告,预计620多份工作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绿色科技和数字转型冲击下,将出现60个崛起的专职,这包括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员、环境、社会与监管(ESG)相关人员。
黄书琪说,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已指定该机构作为该部的策略智库,这也是该机构公布的首份重大关键报告。
加速专才工作准证申请
对于领导大马人才机构近1年,她指该机构的另一项成就是通过再造工程,为聘请外国专才的雇主省下几亿令吉。
过去申请就业准证的外国专才入境大马后,需等待好几个月才领到就业准证。
经过大马人才机构与移民局配合,在吉隆坡国际机场设立外国专才服务组(ESD)卫星中心,大大加速外国专才准证的审核与批准,如今他们一入境就可在机场拿到工作准证,隔天即可上班。
另外,黄书琪指为了鼓励女性重返职场,雇主聘请重返职场的女员工,将享有额外50%税收减免,为期12个月。
“过去政府只让离开职场2年,薪水5000令吉以上的女性享有1年免缴所得税,今年则加码,为雇主提供奖掖。”
目前我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56.2%,男性则高达82.8%,黄书琪希望女性劳动力在2030年能达到60%。

倡设绿色通道简化程序
纵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但业界也有本身的诉求,希望政府能听见。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建议政府设立专属服务窗口或绿色通道,简化申请程序,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简易使用大马人才的资源培训人才。
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形容,政府成立未来人才技能理事会深具意义,特别是在当前“请不到人、请来还要再培训”的情况下,该理事会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一种支持。
“中总希望有机会与该理事会展开对接,尤其在人力培训、技能提升方面携手合作。”
他说,事实上中总也计划设立“中总学院”,旨在为各领域业者提供系统性、实用性的培训资源。他希望双方能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企业人才的发展。
另外,吴逸平指现阶段的政策设计还存在一些不明确之处,企业最常反馈的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不同产业面对不同挑战,若采用“一刀切”方式进行培训,很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培训与实务结合
中总建议政府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从企业的真实需求出发,制定更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时鼓励把培训与实务结合,例如在课程期间安排企业实习,让受训者边学边做,更快适应职场节奏,也能减少企业的再培训负担。
他表示,培训结束后若能有官方认证,将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并增强雇主的信心。
“从执行面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反映,现有的资助申请流程偏向繁琐,耗时也占用大量人力资源,因此通过设立专属服务窗口或绿色通道,简化申请程序,可让更多企业方便使用相关资源。”
至于培训重点,吴逸平建议聚焦在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开拓市场能力及优化管理机制等领域,尤其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方面,不少企业仍处于探索阶段,若能给予技术导向型培训,将对企业非常有帮助。
“未来的人才培训不能忽视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新能源、绿色经济等趋势,这些已逐渐成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员工也需具备相关知识和意识。”
“对的人”难请
吴逸平认为,现在请人不容易,更难的是请到“对的人”。
他说,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做自媒体或选择自由职业,不太愿意接受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感受到明显的人才断层。
“我们常听到企业反映,很多应届生在面试一开始就先问两件事:一个是薪水多少,另一个是能不能居家办公。有些毕业生甚至开出高于有经验员工的薪资要求,对企业来说确实是很难接受,也会觉得这与市场现实脱节。”
除了态度和期待落差,毕业生在软技能和实务操作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项目管理、团队沟通、客户应对等能力,都需要时间去磨练。这种“人岗不匹配”的情况在职场上越来越普遍。
吴逸平表示,中小企业为了让新人跟得上工作节奏,往往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再培训,从长远来看,这会拉高用人成本,也影响整体效率。
他指政府在这方面已开始积极介入,而人力资源发展机构(HRD Corp)推出一些企业培训的资源和补贴计划,对缓解这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且应继续扩大,让更多企业受益。
助企业与大专院校配对
中总建议政府牵线让企业与大学、技职院校或培训机构配对合作,甚至可考虑设立“实习生共享机制”,特别是帮助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减轻他们在人力和安排上的负担。
吴逸平说,这样一来,实习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累积经验、培养技能,也更快适应职场节奏;企业也能更早发掘潜力人才,真正实现双赢。
他欢迎政府推出1:3实习培训政策,鼓励企业在引进外国专才之际也培养本地人才,这是双轨并进的思路,但在执行上面对一些现实挑战。
“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安排实习生不是说说而已,真的蛮吃力的。首先,有些岗位本身就不太适合实习,例如财务、客户合约、甚至一些设备操作岗位。
“这些工作涉及敏感信息或需较高的经验值和技术门槛,若贸然交给实习生,企业可能需承担更高的出错或泄密风险,反而增加管理负担。”
他直言,适合的实习生也不是随手可得,有时企业招不到人,有时招来者素质跟岗位又不匹配,若只是为了配合政策而“硬凑数”,其实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没有太大帮助。
女性离开职场仍需进修
对于政府鼓励女性重返职场,吴逸平认为问题关键不在于政府是否提供补贴,而是这些女性离开职场后,是否持续关注市场的变化及保持竞争力。
他认为,若一个人有自我进修的习惯,有能力、有态度,企业自然愿意聘请,不会只以政府补贴来作决定。
不过,他肯定政府的这项税务减免政策,确实在鼓励女性重返职场方面起到正面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包容性就业政策上,迈出了一步。
在执行层面,吴逸平指不同类型的企业面对的现实仍有差别。就如大型企业有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等制度,加上资源充足,自然更容易落实,也能吸引女性重返职场。
“对中小企业来说,挑战就比较大,比如有些女性离职多年,要重新适应新工作环境、掌握新技能,对企业来说是需要额外投入培训和管理资源。中小企业向来人手紧张,要安排这些,确实不太容易。”
此外,吴逸平指也有不少企业反映,目前该税务减免的申请方式和计算机制不明确,他们担心“搞不懂又做错”,反而不敢申请。
中总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大宣传,简化申请程序,帮助企业更顺利使用相关政策资源。
总言之,她认为这项措施是好的起点,但要真正发挥作用,不只是“给补贴”这么简单,说到底仍需注重于提升个人竞争力,才能真正让更多女性顺利回归职场。
下篇预告:人才短缺的症结是什么?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