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导孩子金钱观/史慧娴
教育我们的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需要在年轻时,学习有关未来储蓄、编排预算和投资的相关知识,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金融知识,来过上体面和幸福的生活。
不过,问题就只是我们要如何向孩子们传授有效的金钱知识呢?
若你不教你的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最终会有其他人教他们。
奈何,他们能教给你孩子的,可能是错误的财务观念。
为了不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获错误的金钱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好好教育他们。
学前阶段: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了解金钱是什么,看似有些太早了。
不过,如果他们已经能够进行简单数数,那么就应该让他们提前学习。
只要确保课程简单,就不会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1.用透明罐子
别选择精美的卡通钱罐,而是使用透明的罐子。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展示他们储蓄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昨天,他们只有1令吉,但今天,他们就能拥有2令吉了!
好好向孩子们说明省钱时,他们的钱会如何增长,并在他们的钱增长时好好赞扬他们。
2.以身作则
年幼的孩子学得很快。由于父母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所以孩子们难免会模仿家长们的做法。
他们会注意到你每次扔掉塑料卡片或讨论金钱的每个时刻。
因此,自身必须成为孩子们的好榜样。
3.买东西得花钱
小孩子不了解世界如何运作。
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说某样东西太贵了。
向他们展示当你从罐子里取出钱时,钱时如何减少的。
付款时,将钱交给你的孩子,然后让他们交给收银员。
亲自体验金钱的减少才能换来想要的事物,将对他们的发展大有帮助。
小学阶段:
此时,你的孩子应该对金钱运作模式,有更好的了解。因此,你的课程可以变得更加复杂。
4.解释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你因购买某物,而失去购买其他事物的机会;这是个决策的核心驱动力。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学会衡量决定并了解可能的结果。
通过比较一件物品与另一件物品的成本,帮助他们了解手上现金可以让他们拥有多少东西的机会。
5.奖励工作
不要只给孩子零用钱。
反之,根据他们在家里所做的家务向他们支付酬劳。
例如倒垃圾、自己洗碗或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可以得到一点零用钱。
这有助让孩子们知道钱是挣来的,得来不易。
6.避免冲动购物
孩子们总是有哭着央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家长不能屈服。
孩子是冲动购物的高手,甚至可能希望你给他们买一些他们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不要给他们买东西,而是告诉你的孩子用他们辛苦赚得的家务酬劳为自己买东西。
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最叛逆的时期。不过,他们对金钱的概念确实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
现在正是向他们灌输更大责任感的时候。
7.对自己户头负责
作为青少年,你的孩子现在已经足够大了,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不需要超级复杂的银行账户,一个简单储蓄账户即可,能让他们的资金管理技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让他们管理自己的账户,还可以帮他们为将来管理更大的账户做好准备。
8.开始为大学存钱
许多家长倾向于全额承担孩子的大学学费。
不过,让孩子为自己的教育基金出一份力,才是更好的方式来教导他们省钱的价值。
无论是做家务的酬劳还是兼职工作,鼓励他们将部分收入存起来,这样他们就可以增加应付大学学费的储蓄。
9.告知信用卡风险
一旦青少年步入大学,他们容易遇到信用卡优惠的诱惑。
虽然本质上并非坏事,但鲁莽使用信用卡是自己负债累累的快速方法。
若你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随意负债是件坏事,他们就可能沦为卡奴。
尽管教导相关的知识,以避免他们陷入财务危机。
10.遵守预算
许多即将上大学的青少年,最终可能会独自生活。
这意味着他们将第一次完全对自己的财务负责。
现在是让你的孩子养成编排收入和支出的习惯的时候了。
11.教导复利威力
青少年可能在某个时刻考虑过投资,但其实很值得让他们好好学习这类课程。
因为这不仅帮助他们正确制定预算,还可以帮助他们为未来生活做好计划。
尽早向孩子们介绍复利增长的概念,好让他们一踏入社会,就可领先同龄人。
现在花时间绝对值得
若你不确定复利如何帮助你的资金增长,iMoney网站上就有篇文章,解释了复利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让资金增长。
在孩子们任何年龄或阶段,教导有关金钱的知识,都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这绝非易事。
但若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能好好管理自己的财务,那么现在花费的时间绝对是值得的。
#WalletWisdomWithWaihun
想知道更多理财贴士,你也可以上到iMoney学习中心网站 https://www.imoney.my/articles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